哈密瓜:原产地商标尘埃落定之后
2013-08-26 10:03大墨知识产权网(ipchina.com) 8月26日消息, 于吐哈盆地的哈密瓜,东汉永平年间成为贡品,清康熙三十五年得名“哈密瓜”,是历史悠久的国际名牌。近年来,地处吐哈盆地的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都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强化哈密瓜品牌建设,提高品牌效益。
哈密瓜有了“护身符”
吐哈盆地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全年有效积温超过4000℃,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超过3000毫米,适合哈密瓜生长,出产于此的哈密瓜细脆爽口、芳香醇郁、风味甘甜,备受国内外消费者喜欢。
解放前,吐哈盆地哈密瓜种植面积只有5000亩左右,上世纪60年代达到了1.5万亩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哈密瓜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鄯善县为主的早熟瓜种植基地、以哈密市为主的中熟瓜种植基地、以伊吾县为主的晚熟瓜种植基地,生产总面积目前稳定在20万亩左右。每年两地区合计30多万吨优质哈密瓜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市场,种植业年产值超过8亿元,60万农牧民人均哈密瓜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
但在上世纪末,市场上开始出现“李鬼”,严重影响了“哈密瓜”品牌形象。哈密地区副专员王建全认为:“目前的大环境还不利于哈密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不管是哪里产的都说是‘哈密瓜’,消费者无从辨认,政府和社会想尽办法打假,但很难彻底杜绝,因此我们从哈密瓜的市场销售和瓜农稳定增收等方面考虑,没有快速扩大哈密瓜种植基地面积。”
为净化市场和保护“哈密瓜”品牌,吐哈两地区都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实施精品战略,主攻高端市场,恢复和提升了哈密瓜的声誉,带动了哈密瓜整体价格上升。
2003年,哈密瓜获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确定了这一特色品牌仅限于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自此,产自疆内其它地区及国内外的所谓哈密瓜都只能称为甜瓜。
育品牌抢占海内外市场
为更好地保护和使用“哈密瓜”品牌,吐哈两地区协力同心,成立了哈密瓜协会,先后出台了推进哈密瓜品牌战略和强化哈密瓜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扶持壮大了哈密瓜营销龙头企业近10家以及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召开了精品哈密瓜现场推介会10多场次,引导经营企业在内地发达城市开设精品哈密瓜销售网点近100个;邀请吴明珠院士等专家培育出了耐储耐运、瓜型规整、适合家庭消费的哈密瓜专用品种。
品牌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哈密瓜”的市场影响力,也助推了经营企业发展,成立于2005年、位于吐鲁番地区的皇家瓜园公司,已创出了“皇家瓜园”品牌,采取“订单生产、订单销售”的经营模式,年销售“火焰山”精品哈密瓜8000吨~10000吨,带动农户亩均收入达4000元~6000元,比普通哈密瓜种植户高出近一倍。
哈密地区农业局局长王志高说:“在好好日子等几十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去年全地区订单生产了10万亩哈密瓜,瓜农们精耕细作,种出来的瓜备受外地客商和广大消费者青睐,15万吨商品瓜的销售总收入接近5亿元,18.5万农牧民人均单项纯收入可达1700元。”
2010年,哈密市南湖乡托布达村村民陈建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帮助下,组织本乡几名农产品经纪人和100多户瓜农,成立了专营哈密瓜的好好日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储量达500吨的保鲜库,与广东、上海等地瓜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两年每年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社员哈密瓜3000吨以上。
托布达村支书张万胜说:“我们村每年种七八千亩中熟哈密瓜,村民们全都实行精细化管理,产出的哈密瓜藤蔓健壮,瓜型整齐,外观漂亮,每公斤能卖到3元多,卖瓜收入合计接近5000万元,瓜农的亩效益普遍超过4000元。”
伊吾县淖毛湖镇是闻名疆内外的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为实现哈密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镇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搞起了“猪-沼-瓜”,建起了集生猪养殖、沼气生产、有机肥供给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有效保证了哈密瓜的有机品质,走出了一条农村经济循环发展之路。
该基地建成投产三年来,每年生猪养殖量约10万头,8万头育肥猪供给疆内外市场;大型沼气池夏季日产气量800立方米,满足了数千养殖户和瓜农的用电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30多万方有机肥满足了6.2万亩晚熟哈密瓜的营养需求,生产出来的有机瓜备受外地客商青睐,产地售价连年攀升。去年8月中下旬至9月初,10多万吨商品瓜几乎全部卖到了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地,约1万吨瓜出口到东南亚市场。
相关文章:
[行业资讯] WIPO大会关于地理标志的新工作计划草案
[行业资讯] 第八届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行业资讯] “DIOR”家具商标之争见分晓
[行业资讯] 工商总局就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征求意见,提出依法处理
[行业资讯] 你知道吗?商标转让居然有这么多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