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利拍卖盘活存量知识产权
2015-07-16 00:00
5年过去了,中国技术交易所(下称中技所)副总裁李中华对于2010年12月16日下午在中技所交易大厅举行首场专利拍卖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69件专利,吸引了近百家竞拍企业参与和近百名国内外嘉宾的观摩,现场热烈的气氛,使得原本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经过激烈竞拍,8家企业最终竞得28件标的,总成交金额近300万元。
这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此后,中技所在专利交易上沿着专利拍卖不断探索,努力打造技术交易“第四方平台”,在探索将知识产权推向商用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搭建平台 探索专利拍卖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很多专利却“待字闺中”。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力促进技术转移,全面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的国家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中技所应运而生。
“中国从事技术交易的机构不少,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仍然面临交易不活跃、融资不容易、服务不配套等问题。”李中华介绍,正是鉴于此,结合自身优势,中技所在成立之初就将“发挥平台资源汇聚与服务集成优势,做第四方平台”作为自身的定位。即在第五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合作集成第三方中介(评估、咨询、代理、招标、拍卖等)服务资源,为技术供给方(第一方)与需求方(第二方)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技术合作,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性服务。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准备,2010年12月16日,中技所创造性地推出了专利拍卖这一专利交易的新模式。经过激烈竞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28件专利成功拍出,拍卖成交率达41%,总成交金额近300万元。此次专利拍卖会也成为国内首次国有科研机构批量专利技术进场公开拍卖的标杆性成功案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专利拍卖以专利权作为标的,通过一个卖方与多个买方进行现场交易,使不同的买方围绕同一标的应价竞拍,以出价最高者拍得的原则,确定最终买方。这种交易改变了过去一对一的转让方式,通过市场竞价交易来实现专利权的转移,具有覆盖面广、公平竞价、合理出售等特点,对于有意转让专利权的权利人与潜在的受让人,是一种很好的交易方式。”李中华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说。
在李中华看来,专利拍卖有很多优点:它公开、透明,各类市场主体均可平等参与;它拥有传统协议转让所不具备的“快速”“竞价”的独特优势;通过竞价拍卖可以发现专利的真实价格,避免交易的主观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专利最大价值。
不断创新 拓展服务模式
首届专利拍卖成功举办后,中技所又陆续举办了多届专利拍卖会,而每一届专利拍卖,都有新的亮点和突破,专利价格公开询价制度、网络报价制度、专利包制度就是中技所不断创新推出的服务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利价格公开询价制度是指在专利拍卖之前,中技所会找专业的专利评估机构对拟拍卖专利的价格进行初步评估,然后将该专利的相关信息及评估价格在中技所的网站上进行公布,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人对价格提出异议,中技所就将该价格作为拍卖参考价。而网络报价制度是指使用网络动态报价的方式,在10个工作日内竞拍者可自由报价,报价最高者即可获得这些专利。专利包制度就是“打包”拍卖,将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一批专利“打包”,作为一个整体拍卖。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专利拍卖已成为中技所的常态业务,国内不少知名企业都成为了中技所的客户。截至目前,中技所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专利拍卖,每年的专利交易量达1000多件。而中技所也通过从专利拍卖中收取一定比例佣金的方式,实现了盈利的持续增长。
然而,在李中华看来,成立近6年的中技所在专利运营之路上行走的“依然比较艰难”,尤其是专利拍卖的成交率以及拍卖的成交价,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专利市场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激发,专利的巨大价值还未得到充分凸显, 国有知识产权作为资产的转化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制约因素,再加上我国不少专利与市场脱节,专利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种种因素叠加,都会影响到专利拍卖的发展。” 李中华坦言。
“当前,我国专利运营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专利运营模式的探索,艰难和辛苦是必然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专利运营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对于激活专利交易市场无疑是个利好。中技所会在盘活专利交易之路上不断探索,进一步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盘活存量知识产权资源。”李中华表示。(吴 艳)
相关文章:
[行业资讯] WIPO大会关于地理标志的新工作计划草案
[行业资讯] 第八届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行业资讯] “DIOR”家具商标之争见分晓
[行业资讯] 工商总局就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征求意见,提出依法处理
[行业资讯] 你知道吗?商标转让居然有这么多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