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高新区:知识产权助力企业腾飞
2015-07-09 00:00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担负着创新先锋的重任。这里集聚创新资源,享受创新政策,产出创新成果。本报特开辟专栏,梳理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在创建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好的做法,以飨读者。
漫步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石家庄高新区),位于黄河大道的石家庄科技中心建筑群引人注目。这里活跃着河北省首个“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石家庄石家庄高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河北省首个科技大市场--石家庄科技大市场。熙熙攘攘的人流,应接不暇的交易,正是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和知识产权服务不断改善的真实写照。
早在2008年2月,石家庄高新区凭借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成为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7年心血,终于修得正果。2015年4月,石家庄高新区成为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借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创建,我们近年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积极探索用好用活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全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石家庄高新区知识产权局局长丁飞燕说。
扎实推进亮点频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园区乃至整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丁飞燕表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建示范园区的基础。目前,高新区注册企业达5000余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企业、电子信息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构成的三大产业集群。而知识产权工作,则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12年8月成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后,石家庄高新区迈上了新的征程。2013年5月,石家庄高新区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培育工作,利用丰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源,有目标地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政策宣讲等工作,加速区内企业创新发展。目前,石家庄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共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专利保护等咨询463次,专利检索服务193次,专利交易信息及咨询服务67次,成为名符其实的“创新之家”。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石家庄高新区开展了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同培养人才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先后与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年产14亿粒通心络胶囊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拥有多件发明专利,成为企业的“明星产品”;石家庄藏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民族大学药学系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中国藏药标准的制定、产业化等开展合作研究,多项成果填补了藏医药研究领域的空白。
增强服务誓争一流
“2010年时,我们苦于没有固定资产,难以向银行贷款。多亏了专利权质押贷款银企恳谈会,为企业融资打开了另一扇窗口。”石家庄五龙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是石家庄高新区的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电梯控制器方面的核心专利,其技术水平行业领先。了解该情况以后,石家庄高新区知识产权局积极帮助其引荐银行,完成首笔200万元质押融资,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困难问题。这几年来,该公司每年都通过专利权质押来融资,新建了厂房,扩大了规模,2014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在石家庄高新区,这样的企业还有好几家。近年来,为激发企业运用专利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高新区管委会制定了《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以专利权质押方式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50%贴息支持。此外,高新区每年都召开专利权质押贷款银企恳谈会,促使银行、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之间达成广泛合作意向。截至2014年底,该区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超过1亿元,涉及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区连续3年被评为河北省知识产权质押工作先进单位。
良好的服务平台和完善的工作体系,促使石家庄高新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截至2014年底,高新区专利授权总量达7674件,有效发明专利达2052件;全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04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163家。
“我们将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以提高园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努力把石家庄高新区建设成为全省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核心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示范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知识产权工作创新的先行区,为河北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崛起提供示范。”丁飞燕相信,插上知识产权的翅膀,石家庄高新区将在广阔天地展翅高飞。(王 宇)
相关文章:
[行业资讯] WIPO大会关于地理标志的新工作计划草案
[行业资讯] 第八届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行业资讯] “DIOR”家具商标之争见分晓
[行业资讯] 工商总局就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征求意见,提出依法处理
[行业资讯] 你知道吗?商标转让居然有这么多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