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通过“6·18”搭建竞赛平台 挖掘民众发明创新潜力
2015-06-18 00:00我省通过“6·18”搭建非职务发明竞赛平台,挖掘民众发明创新潜力,促进科技发明的产业化应用—
全民创新“钱景”可期
撬动全民创新
“6·18”临近,退休老工程师王榕生正为了他的新发明—瓦片式钢筋连接件而期待。
王榕生原是福建省建筑机械厂总工程师,一直醉心于创新设计,瓦片式钢筋连接件是他最近的得意之作。不久前,他把该项目提交至即将举行的第二届“6·18”非职务发明竞赛,希望借助这平台让该成果与企业实现对接。
阳光下,两片看似普通的塑料板重叠在一起,几秒钟后,底下的纸被点燃了。这看似普通的塑料板,学名叫菲涅尔聚光透镜,可将太阳光折射聚集,从而获得300℃以上的高温热源,因此被称为“超级太阳能”,可应用于农副产品加工、现代设施农业等各种领域。
去年,在省发改委举行的一次项目对接会上,该技术发明人、省发明家协会会长陈鼎凌与山西一企业达成协议成立公司,实施这一太阳能运用技术,所需资金对方投入,他依靠技术占总股份的49%。
为挖掘民众发明创新潜力,促进科技发明的产业化应用。去年,“6·18”组委会办公室举办首届非职务发明竞赛,有250多项发明参赛,130多项获奖,更有23项参赛发明在展会上与企业实现对接,合同和意向合同金额达11.42亿元。获奖者年龄最小9岁,最大的87岁。
“借助发明竞赛,很多非职务发明可以找到和市场对路或对社会发展有利的项目,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陈鼎凌说,像王榕生这样的发明就是非职务发明,是相对于职务发明而言的。国家级研究所、高校研究人员等发明的成果属职务发明的范畴,而在他们专业以外,他们也可发明创造,便是非职务发明。
过去非职务发明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导致不少发明成果被束之高阁。然而,实际上许多非职务发明的空间非常广阔。通过开展发明竞赛这一平台,可让这些发明创造在各个领域运用,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让发明者们找到市场,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即将举行的第二届“6·18”发明竞赛在第一届基础上实现五大升级,通过扩大参赛范围,吸引全国各地热爱发明创新事业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参与,无年龄、性别、地区、专业领域限制。同时,增加网络全民票选、全民科普线下巡展等全民参与的创新互动,激发全民创新热潮。
组团再次出发
据省发明家协会掌握的情况看,如今,搞发明创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于是,省发明家协会应运而生。这也让发明家组团发明、抱团取暖成为可能。
如何提高发明成果产业化应用程度?发明家团队除了提升业务水平外,还可组团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是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祖籍闽侯的侯梦斌退休后回到福建,投入海水淡化的工艺改进当中。经不懈努力,他发现,用以竹为原料的活性炭纤维材料制成“竹基活性炭纤维毡布”,再将这种具有吸附降解双重效果的毡布,制作电吸附式过滤设备与可反复再生的水过滤器,可大大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但,如何解决海水淡化后产生的卤水带来的污染问题?从去年开始,发明家协会针对这问题商讨对策,让各个相关专业的发明家共同出力。
“某个单项的发明就像是电路板的一个零件,如果每个发明家都把零件贡献出来组成一个应用型的电路板,这时技术含量就高了,超越了零件的范畴,形成产业。”陈鼎凌说,“这个大产业捆绑的是N多个专利、N多个技术,这样,发明者能更好地保护研究成果,更顺利地发展。”(记者 方炜杭)
相关文章:
[行业资讯] WIPO大会关于地理标志的新工作计划草案
[行业资讯] 第八届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行业资讯] “DIOR”家具商标之争见分晓
[行业资讯] 工商总局就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征求意见,提出依法处理
[行业资讯] 你知道吗?商标转让居然有这么多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