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是基础,北京拥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优势,要立足‘一局三地’,引领协同发展。通过知识产权优势的集聚,使京津冀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得到培育、巩固和强化,促进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海波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应发挥的引领作用提出了看法。
发挥北京领先优势
“只有更好地发挥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引领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不断取得快速进展。”在刘海波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国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2014年,北京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2.3万件,数量为全国最多;13家企事业单位年度专利申请量超过千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集群规模全国最大,居于京津冀三地的排头兵地位。
对此,刘海波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应发挥引领作用,首先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来看,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之间通过合作,产生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的过程,区域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其次是促进区域对外贸易。京津冀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北京更是产业密集的地区。当前,在国际产业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通过将知识产权与市场准入标准相结合,对我国设置市场进入壁垒,这就需要北京市提高产业的知识产权水平,以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维护产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对外贸易。
再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而知识产权的本质是保护创新,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北京市要发挥知识产权优势,为加快京津冀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制定重点发展举措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要在‘一局三地’指引下,明确工作定位、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务实的工作举措。”刘海波表示,基于京津冀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现状,若要达到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的目的,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在产业布局、城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发挥引领作用。
刘海波认为,一是北京要在京津冀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中起到引领作用。在制定具体措施时,北京应进一步注重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为企业培养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提高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二是北京要在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中,充分利用北京的知识产权优势,引领京津冀三地的知识产权工作共同做大做强。北京市应在促进三地知识产权的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努力,即通过管理部门、产业、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终端用户之间的协同发展,使知识产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是北京市要在建设京津冀区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构建统一的京津冀区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区域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提供信息支持。截至目前,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数量是天津市和河北省的14倍和16倍。“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北京知识产权资源应该同时为天津与河北所用,进而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刘海波强调。(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