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本土化,“互联网+”时代如何完善规则、适应发展,是专利保护制度面临的重要挑战。7月15-16日,“中国视野下的《专利保护宣言》”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2014年4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发布了《专利保护宣言——TRIPS协议下的规制主权》。该宣言由来自25个国家的40位专利学者共同起草。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表示,该宣言反映了全球化趋势下专利制度取得的深度发展成果,它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对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当前,科技产业发展尤其是民用通信、互联网的发展给专利保护制度带来了挑战。制度是否有效?保护是否适度?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如何适当地调整保护规则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杜微科表示,对创新主体来说,强有力的保护是有利的;而对公众来说,过度保护又会带来反竞争的效果。他说:“一个执行了几百年的专利制度,在面对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发展时面临困境。”
互联网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发挥着核心驱动作用,它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专利制度成型于工业时代,制度设计和核心架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经济对技术创新的依赖。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副会长傅彤表示,在“互联网+”的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维度实现,因此过去统一的保护标准已难再适用,专利应当反映和体现经济新常态的客观性,在创新客体范围、调整授权条件、完善维权规则等方面予以改进,用实用新型专利保护互联网微创新,将用户体验纳入创造性标准,加强研究软件专利侵权赔偿判定规则,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联合主办。(记者胡明峰)